跳至主要內容

作為隱形要害詞的“稿找九宮格共享空間費”–文史–中國作家網

關于古代稿酬軌制與現今世文學關系的會商,過往已有不少闡述[1],即如汪曾祺,亦有研討者從文先生產角度專門考核汪曾祺手札中稿酬記錄的研討[2]。從1940年月到1990年月,汪曾祺可謂20世紀中國作家里創作性命最長的作家。他經過的事況過1940年月的市場化階段,1950-1965年的稿酬尺度化階段,1966-1977年的無稿酬階段,以及1978年后重回稿酬尺度化與市場化的時代。汪曾祺與古代稿酬軌制的關系,表示出的作家心態,都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以汪曾祺的“稿酬心態”為中間,來察看古代中國的稿酬軌制與作家心態,恰是基于如許的創作與生涯經過的事況。

古代稿酬軌制的變遷,折射出的并非僅僅是文先生產中好處與寫作的關系及影響,寫作是一門奇特的“手藝”,跟此外文明生孩子方法比擬,寫作所需資本起碼,而個別的能動性施展著更主要的感化。稿酬軌制的變遷,主要處在于它對“寫作者”創作心態與寫作樣態的規范、塑形,及二者之間的博弈。正如李潔非所言:“故支出一端,于現今世文學的影響深刻腠理。很多工作,小如小我取舍,年夜至文藝政策和治理,以及創作豐歉、思惟態度、文壇風氣、主題伎倆、寫作姿勢等等,皆可就中尋其蹤影。”[3]“稿費”可以稱之為古代文先生產與傳佈中的“隱形要害詞”。

但是,每個作家的創作出發點、際遇、成績是分歧的。年夜而化之地會商“作家與稿酬”,有時難免扼殺了軌制、潮水與作家個別選擇之間的疏密差別。借用汪曾祺自己“氛圍即人物”[4]的說法,稿酬軌制及作家面臨這種軌制設定的心態變更,是組成作家創作的時期氣氛的主要部門。反過去,試圖對一位作家及其經過的事況、時期停止“氣氛性研討”[5],也需求弄清他對于作為個人工作的寫作的立場,以及此種立場在時期周遭的狀況中的地位。以汪曾祺的稿酬心態為中間,剖析分歧階段中國作家在稿酬軌制下的心態,有助于思慮稿酬軌制與文先生產之間的復雜關系,也可以借此反不雅作家的創作不雅及特性選擇對于小我創作的制約性影響。

1949年之前:“稿費來可以補助補助”

1946年,汪曾祺自云南昆明復員,回到1939年西向肄業的動身點上海。在戰后的年夜上海,一時找不到任務,只能借居在老友朱德熙家中,“睡在朱家的過道里,成天粘在床上看天花板。找不離職業,便灰心厭世,甚至想到他殺”[6]。這種情感,汪曾祺在給教員沈從文的信中有所吐露。沈從文“寫信把我痛罵了一頓,說:‘為了一時的艱苦,就如許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他殺,真是沒前程!你手中有一支筆,怕什么!’”信里還說到一些沈從文剛到北京時的情況。多年之后,汪曾祺憶及此事,感歎教員“二十歲冒莽撞掉地闖到北平來,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筆打出一個全國。常常為弄不到一點工具‘消化消化’而憂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圍起來,仍是不斷地寫”,“他真的用一支筆打出了一個全國了。一個只讀過小學的人,竟成了一個高文家,並且積聚了那么多的學問,真是一個古跡”。[7]

沈從文用來撫慰汪曾祺的“你手中有一支筆,怕什么”,針對的是汪曾祺“找不離職業”的壞情感,是以談的并非文學創作的高度與作風之類[8],而是實其實在的營生技巧。不外,支持起沈從文“怕什么”這句判定的鋼筋水泥,是“一支筆”代表的古代稿酬軌制,它真的可以或許成為作家安居樂業的基本嗎?這就需求分階段來梳理辨析。

在東北聯年夜就讀時,汪曾祺屬于家在失守區、“隔離了經濟起源”的青年先生,除了教導部每月發給的14元國幣貸金可以交伙食費[9],必需由家中匯款補助或自營生路。聯年夜先生在昆明做各類兼職,但汪曾祺除了餐與加入山海云劇團與在中國扶植中學任務教書,似乎從未擔負過其他兼職。他的支出起源,不過是高郵匯款(年夜都經由過程同親朱奎元轉交),向同親或同窗伴侶假貸,再就是一點稿費支出。

汪曾祺1939年考進東北聯年夜中文系。迄今所見最早頒發作品為小說《釣》,刊于1940年6月22日昆明《中心日報》。從時光推算,汪曾祺此時應當尚未結識沈從文,投稿屬于自覺行動。那時有兩位高中即熟悉的江蘇同窗巫寧坤、趙全章,三人彼此激勵,結伴寫作:

曾祺讀中文系,全章和我讀外文系。可巧三人又同住一棟宿舍,又都喜好文藝,旦夕過從。天天課后,我們仨就各自帶上兩三本書、鋼筆、稿紙,一路往沏茶館。我們一邊品茗,一邊吃“花生西施”的五噴鼻花生米,一邊看書,多半是課外讀物,或寫點什么工具。茶館就是我們的“書齋”。……我們最後的習作都是在這家茶館里泡出來的,投給中心日報文藝副刊,竟然一篇篇小詩小文都陸續登了出來。常常饑腸轆轆的窮先生,誰一拿到稿費我們仨就直奔文林食堂“打牙祭”。[10]

這是聯年夜初期的情狀。汪曾祺在昆明七年,在各類報刊上頒發小說、散文30多篇,算得上青年作家中比擬多產的。

跟著抗戰情勢的加緊,與失守區的郵匯中止,汪曾祺自己未能按時結業,也分開了聯年夜居外,墮入了生涯的逆境。尤其是在1944年上半年,簡直到了日暮途窮的田地。聯年夜同窗回想那時汪曾祺居處景況是“真可謂貧無立錐,屋里只要一張三屜桌、一個方凳,墻角堆了一床破棉絮、幾本舊書,本來此公白日在桌上寫文章,早晨裹一床舊棉絮,連展帶蓋地伸直在這張三屜桌上。看起來能賣的都在夜市上賣了。確定時不時還要餓幾餐飯”[11],直可相比沈從文昔時住在北京沙岸“窄而霉小齋”的慘狀。不外,汪曾祺1943、1944年的作品頒發量,并不比其他時代見少,他本身也在致同親的信中談及“睡眠缺乏,養分不良,時亦無煙抽,思酒不得一醉”[12],可是并不曾影響其寫作:

窮點苦點,那怕就像此刻,抽最少煙,吃最少以下的飯,無所謂。就像前天,沒碰著振邦以前我曾經餓了(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十二小時,而我任務了也比十二小時少未幾少。振邦看見我時我笑的,真正的笑,一種“回也不改其樂”的喜悅,(跟你說,不怕本身捧,)他決想不到我沒吃著晚飯。[13]

可以說,這一時代的汪曾祺,生涯上并未獲得稿費幾多補益,他的寫作沖動,來自對藝術的酷愛與摸索,簡直沒有以此糊口營生的預計——當然這也與抗戰后期的艱巨周遭的狀況有關。汪曾祺在中國扶植中學教書時寫的《小黌舍的鐘聲》《復仇》,“那時無處所可頒發”,1946年才由沈從文寄到上海,由鄭振鐸、李健吾新開辦的《文藝回復》頒發,“為了省一點郵費,沈師長教師老是把稿紙的天頭地頭頁邊都裁往,只留一個稿芯,如許分量輕一點”,“鄭師長教師收到,發明稿紙上曾經叫蛀蟲蛀了好些洞,使他年夜為衝動”[14]。

1946年夏汪曾祺復員到上海,顛末一段頹喪的日子后,經李健吾先容,到致遠中學教書。汪曾祺在這所中學,“一禮拜教二十八課”,早晨在黌舍獨一一幢樓房“對面的鐵皮頂木棚里修改先生的作文,寫小說,直到深夜”。上海這一年多的時光,是汪曾祺創作的迸發期,僅在1947年五六兩個月,就寫了12萬字,存世的作品中,創作與頒發在此時代的作品多達近30篇[15]。至于稿費支出,汪曾祺信中向沈從文陳述:“所寄七萬之稿費收到。大要真只夠作您所說阿誰用處。《益世報》的三萬五是什么文章的?款何必往二馬路支付,天熱,當后幾日”,而對于巴金許諾在“文學叢刊”為汪曾祺印一本小說集(即《相逢集》),汪曾祺對于未得手稿費的假想是:“我想稿費來可以補助補助,為父親買個皮包,一個刮胡子電剃刀,甚至為他做一身西服!”[16]從汪曾祺看待稿費的立場可以看出,他并不依靠稿費過活,只是以之補助生涯。這與沈從文1929年在《一個天賦的通訊》里痛訴的悲涼際遇[17]顯然不太一樣。

稿費是如許的靠不住,無怪汪曾祺往了北平后,面臨黃永玉勸他往噴鼻港的約請,“噴鼻港稿費一千字可買八罐到十罐鷹牌煉乳”,會回應“牛乳之為物,不是很勾引人的”[18]。當時的文學青年,顛末戰鬥的動蕩與磨折,他們曾經不再指看能以稿酬支出為營生技巧,“我本身又不訂報,天然領一萬元稿費即完玉成部寫作投稿法式”[19]。汪曾祺從事文學寫作,除了對寫作的酷愛,對進步察看與寫作才能的尋求,寫作自己也意味對困頓生涯的一種救贖,正如汪曾祺自述那樣:

我在舊社會,由於生涯的窮困和卑屈,對于實際不滿而又找不到前途,又讀了一些東方的古代派的作品,對于生涯構成一種帶有灰心顏色的尖刻、嘲弄、玩世不恭的立場。這在我的一些作品里也有所吐露。沈師長教師覺察了這點,在昆明時就跟我講過;我到上海后,又寫信給我講到這點。他請求的是對于生涯的“固執”,要對生涯佈滿熱忱,即便在嚴格的實際的眼前,也不克不及感到“世事一無是處,也一無可為”。一小我,總應當用本身的任務,使這個世界更美妙一些,給這個世界增添一點好工具。在任何窘境之中也不克不及損失對于生涯帶有抒懷意味的情味,不克不及損失對于生涯的愛。[20]

“冷嘲”是這一時代汪曾祺創作的某種偏向,但作品里也能看出作者與本身灰心心態與玩世不恭立場的搏斗。這種對精力前途的根究是壓服性的,不然無法說明稿酬對生涯補益不年夜,汪曾祺依然迎來在上海的迸發期,“在‘講授樓’對面的鐵皮頂木棚里修改先生的作文,寫小說,直到深夜”[21]。

1949-1977年:稿酬軌制的“鐘擺式”變更

1950年9月,餐與加入南下軍隊又改行的汪曾祺從武漢回到北京,先后在《北京文藝》《說說唱唱》《大眾文學》擔負編纂、編纂部召集人等職。從1950年下半年到1955年上半年,汪曾祺沒有寫過小說、散文,固然他一向想寫工具,但思惟上處于調劑期,“那時寫工具必需‘反應實際’,現實上是‘寫政策’,必需‘下’往,才有工具可寫”[22]。這一時代,對于汪曾祺如許的作家而言,“無工具可寫”的題目弘遠于稿酬支出高下的題目。但這不料味著汪曾祺沒有與此外作家一路,體驗稿酬軌制變更帶來的悲歡離合。

汪曾祺1949年之前是拿稿費的作家,1950年之后進進編纂部,釀成了給人發稿費的一員,並且有必定的不受拘束決議權。1955年他調到《大眾文學》任編纂部主任,向文聯前同事鄧友梅組了《彝族平易近歌選輯》及序文,頒發于《大眾文學》1956年8月號。鄧友梅后往返憶:“也許是有興趣褒獎,曾祺寄來稿酬跨越百元!是我五十年月拿得最多的一次稿費。”[23]

現實上,汪曾祺從北京文聯調到中國文聯的平易近間文藝研討會,自己并非出于工作的尋求,他在“北京市文聯干得好好的”,卻忽然調離,很多人覺得不解,他本身也表現過不想分開。據汪曾祺宗子汪朗回想:“爸爸跟我們說過,那時全國文聯的一位擔任人(名字我們沒記住)拉他往編《大眾文學》,并許愿長一級薪水,爸爸拒絕了,說留在北京市文聯一樣可以長一級薪水。那位擔任人說那就長兩級,于是爸爸斟酌了一下就批准了,由於一級薪水在那時究竟不是小數。”[24]鄧友梅的高稿費,汪曾祺由於長一級薪水而批准調動,正面闡明1958年之前的稿酬、薪水軌制與言論周遭的狀況還沒有年夜的變更,劉紹棠“一篇小說稿費買了一所小院”依然是被人愛慕的傳說。

1953年開端,中國出書界周全向蘇聯進修,稿費構成“基礎稿酬加印數定額”的印數定額軌制,出書總署在1954-1958年,組織專門小組制定了《關于文學和迷信冊本稿酬暫行措施(草案)》。這個規則與平易近國稿酬軌制的最基礎分歧,是design時完整不斟酌作者名望、作品市場接收度等原因,而將稿酬同等于“薪水”,是以“稿酬措施的制定,自應以社會主義按勞取酬為準繩”,其目標是“知足著作人的生涯需求”。這一稿酬軌制是與新的打算性文藝體系體例相婚配的,但它的符合法規性危機也是內涵的:盡年夜部門作家曾經從所屬體系體例內單元取得了休息報答,他們并非以稿酬為生的個人工作作家,那還有什么來由再從出書社取得一份稿酬作為薪水呢?[25]

汪曾祺在《說說唱唱》時的頂頭下屬趙樹理,即保持作家不該該取得“雙重待遇”。1953年1月,趙樹理調進中國文學任務者協會,從這時起,不再支付薪水。在此之前,他老是把稿費一半交黨費。他回想說:“一九五三年調作家協會后,我便提出我那調劑雙重待遇的提出,如主意撤消版稅,稿費制可以再評,不然連現有的供應也不該領。”[26]1958年9月27日召開文聯主席團擴展會議,張天翼、周立波、艾蕪等主要作家都提出了減低作家稿費報答的提出,并得了普遍的支撐。同日,姚文元在《文報告請示》頒發《論稿費》,以為“稿費制應原來是資產階層法權的一種殘余”,并且點名批駁了傅雷是“索要稿酬的一員虎將”。《國民日報》也先后頒發評論員文章與文明部副部長錢俊瑞的《先走第一個步驟——稿酬》,將下降稿費尺度進步到了“有助于延長作家和休息國民在生涯上的間隔,深刻生涯,深刻群眾,和休息國民孤芳自賞”“作家戰勝本位主義的名利不雅念”的高度。“反右”時代將“不拿薪水,端賴稿費支出養家糊口”的劉紹棠樹為背面典範停止批評,可謂稿費爭議中標志性的事務。“在1958年下降稿費的活動之后,作家將稿費捐作黨費的景象變得越來越廣泛。”[27]于是,1959年各出書社將出臺不久的稿酬尺度減半實行。1961年3月1日,文明部發布了一份文件,撤消曩昔的依照圖書印數或重印多少數字盤算報答的做法。[28]

汪曾祺1958年炎天被補劃為“普通左派”,10月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農業迷信研討所,接收休息改革。1961年12月汪曾祺調回北京,回京前,他依據張家口的生涯經過的事況寫成短篇小說《羊舍一夕》,呈給沈從文佳耦,并由張兆和先容到《國民文學》頒發,取得好評。中國少年兒童出書社也看上了這篇小說,又約汪曾祺寫了《王全》《看水》,合題為《羊舍的夜晚》。1963年1月,《羊舍的夜晚》由中國少年兒童出書社出書,首印20000冊,訂價0.28元。昔時10月第2次印刷16000冊。

汪曾祺佳耦那時的薪水是“二百多元”,但“到月底老是盆干碗凈。逢光臨時有事,還要找同事借點錢過活”,《羊舍的夜晚》讓汪曾祺發了一筆小財:

“一千字二十二元。最高尺度。和郭沫若、老舍一樣。怎么會如許呢?”爸爸說這話時有些自得。我們那時還小,不知稿費行情,可是聽到爸爸和這些高文家享用一樣的待遇,哇!馬上感到他高峻了很多。盡管腰還有些彎。

《羊舍的夜晚》拿了快要八百元的稿費,從阿誰時辰直到80年月初期,這筆錢成了家中獨一一筆年夜額存款,一向沒有動用,以備不時之需。[29]

假如《羊舍的夜晚》早出書一年半載,汪曾祺是拿不到那么多稿費的。這本書遇上一個稿酬軌制的調劑期:1962年5月22日,文明部收回告訴,規則自1962年5月1日起,各出書社出書的哲學、社會迷信和文學著譯,一概依照1959年10月文明部《關于文學和社會迷信冊本稿酬的暫行規則》付給基礎稿酬和印數稿酬。[30]而1959年10月的《暫行規則》中,指出“依據半年多來履行稿酬下降一半情形看,下降稿酬過多,對于繁華創作和進步東西的品質都有某種水平的晦氣影響”,并點明“對于優良的短篇創作、腳本、詩歌和兒童文學作品等的稿酬應恰當進步”[31]。

“文革”開端后,雖無正式告訴,稿酬軌制現實已結束履行。這一段時代,“作品可以或許頒發的作者不成能取得任何維護,由於當局本身就在肆意地復制作品或縱容作品的肆意復制,最基礎不征求作者或原出書者的允許,在某些情形下,輪作者成分都不予認可。對版權與稿費的質疑者甚至收回如許的詰責:“鋼鐵工人在本職任務中鑄成的鋼錠上有需要署上他的名字嗎?假如沒需要,為什么一個常識分子就該享有在休息結果上簽名的特權呢?”[32]

稿酬軌制的結束履行,異樣帶來了很年夜的社會牴觸。出書社出書不付書稿稿酬,專門研究作家有薪水可領,業余作者脫產寫書,則帶來誤工補助、小我生涯補貼、作者地點單元經費開支等一系列題目。如上海國民出書社在鄉村、工場、軍隊先后組織了上百個編創組,按本地干部閉會補助尺度,逐日補助6角錢,但這筆補助由誰來出,也常常扯共享空間皮。《文報告請示》組織川沙縣寫個故事,要公社書記頷首,書記說:“我頷首,貧下中農享樂頭,這是違背政策的。”

那時的天津青年作家馮驥才經過的事況了這種被出書社“借調”的寫作方法:

由于“文革”時代把一切作家所有的打垮,文壇空蕩蕩,只要浩然的長篇小說《艷陽天》和《金光年夜道》,畢竟難撐國人的文學瀏覽請求。但那時的名作家全在干校里勞改,寫出來的工具就是香花,沒人敢寫,更沒人敢出書。出書社沒有稿源,于是就從一些無名的業余作者中發明有盼望的苗子,這些苗子都沒有寫作經歷,便姑且“借調”到出書社寫作、改稿。吃住都在出書社里,吃的用的本身擔當,住房不要錢,在編纂的輔助下修正作品,直到能到達出書請求與東西的品質為止。對于酷愛文學的人,能被選中并脫產寫作,即是無上的榮幸了。那時出書沒有稿費,寫作也算是一種“政治義務”,所以要經由過程組織來借調。[33]

稿酬軌制結束前后的對照,可以作家姚雪垠為例,他創作的長篇小說《李自成》,第一卷46萬字,由中國青年出書社于1963年7月出書,獲稿酬19527元。第二卷80萬字,出書于1977年2月,出書社不付出稿酬。作者自1975年來京創作,出書社付出夜餐費天天3角(共150元),付作者愛人打字報答350元,送作者樣書250套(折算810元),武漢市文明局付作者生涯補貼天天5角(共270元)。為此,姚雪垠也屢次追蹤關心稿酬軌制的改造。1977年7月17日,一位業余寫作的中學教員寫信給國務院,稱本身1976年出書一本專門研究著作后,“不只沒有分文報答,反而連接待讀者所需支出,給讀者復信所需支出,也得本身掏腰包。對我一個月薪水僅40.04元的人來說,真不勝累贅。原來我還想再寫點工具,可我其實有力再寫了”。信中還說:“全國像我如許情形的人,何止千百?此中年夜大都礙于‘法權’不愿多嘴罷子……我懇求有關部分斟酌稿費題目……此刻寫書特殊是寫技巧書的人,年夜部門是‘一錘子生意’。究其緣由,大都是由於沒有報答而氣力缺乏。”[34]“政治覺醒”雖能壓制作者獲酬的公道請求于一時,也有作者僅需簽名權就覺得知足[35],但畢竟不克不及處理寫作本錢與智力抵償的宏大缺口,一旦政策呈現松動,稿酬軌制必定回回。

1987訪美:“在本錢主義世界中”

1978年炎天,馮驥才成為第一批“文革”以來在中國拿到稿酬的活著作家:

拿到第一筆稿費的是兩本書的作者。一個是曾經逝往的詩人郭小川,由他女兒代領;一個是我和李定興,稿費是三千三百元,這筆錢在那時算得上一筆“巨款”,我那時薪水是五十五元——五級工的月薪。我到隆福寺的中國銀行往取這筆錢時,柜臺里的銀行處事員們——胳膊上年夜都套著套袖——站起來看我,似乎碰到一個榮幸的怪物。我信任那時柜臺里的年青人生怕沒傳聞過稿費這個詞兒。[36]

至此,中國作家博得了獲取稿費的權力,而著作的稿費尺度,從1977年的每千字2-7元,1980年調劑為每千字3-10元,1984年上調為每千字6-20元,1990年再度上調為10-40元,直至1999年[37]。現實上,這個尺度最後履行是比擬嚴厲的,1990年月市場化海潮鼓起之后,為了爭取名家稿件與優質稿源,報刊雜志與出書社都紛紜衝破了這一稿酬尺度。

以汪曾祺前后兩篇作品為例。1982年11月18日,汪曾祺應邀到長沙,為全省青年作家授課,記載稿以《小說創作隨談》為題,個人空間頒發于《芙蓉》1983年第4期。1983年6月13日,汪曾祺致信《芙蓉》編纂弘征,稱收到稿費65元[38]。《小說創作隨談》全文6150字,基礎上是依照那時千字10元的頂格尺度發放的。而刊于《作品》1995年第9期的《窺浴》,全文1180字,雜志寄給汪曾祺的稿費是160元,合千字約130元[39]。兩篇作品稿酬的宏大差別,與汪曾祺名聲位置的上升有關,也反應了全部傳媒周遭的狀況的日漸寬松。

真正讓汪曾祺如許的作家翻開眼界也轉換思想的,是國門翻開之后,與外界的來往與比擬。馮驥才曾平心靜氣地回想:

japan(日本)出書了我的小說《怪世奇談》,出書社的社長來中國登門造訪,會晤又鞠躬,又感激,又送樣書,還有些小禮物,包裝得樣樣講求,還說他們了解我畫畫,送了我一盒黑色鉛筆,就是不談稿酬。在阿誰方才開放的時期,我們見了老外還欠好意思談錢,也不了解怎么談。中國的稿費很低,本國的出書商很明白。有時他們也會給你一個信封,里邊花花綠綠裝著幾張外幣,往往大喜過望,再一看面值居然少得不幸,只能看成留念品。至于臺灣何處由于兩岸欠亨,六合相隔,出了你哪些書都不明白。[40]

汪曾祺“走出往”是比擬晚的,1985年10月,他隨艾蕪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拜訪噴鼻港,是1949年后初次在境外表態。1987年5月,臺灣《結合文學》註銷“汪曾祺作品選”專輯,選載了《受戒》等6篇小說。5月起,汪曾祺多篇散文在噴鼻港《至公報》註銷。1987年8月底,汪曾祺餐與加入愛荷華年夜學舉行的為期三月的“國際寫作打算”,與掌管者聶華苓佳耦成為老友,結識了很多港臺及海內作家,噴鼻港作家古劍自薦擔負了汪曾祺的境外出書代表人的腳色。從汪曾祺的美國度書,及與古劍的通訊中,我們看到汪曾祺在稿酬方面心態的變更。

如1987年8月31日致施松卿信中談到“《至公報》稿費不高,七篇才給了360元”,《至公報》1985年刊發的汪曾祺散文,簡直都是先在邊疆頒發再停刊的,是以“稿費不高”只是與邊疆稿費比擬得出的結論,而9月2日信中再次提到了“稿費不高”:“董秀玉要往我的集子,大要只能在噴鼻港出書。三聯的稿費不高。”同信中談到施叔青對本身的“看護”:

施叔青拜訪我很長時光,差未幾有八個小時。她要給臺灣《結合報》寫一篇稿,附我一篇小說。我讓她頒發《八千歲》。——她要長一點,好給我多弄點稿費。臺灣稿費付美金。

這封信里也提到了臺灣出書年夜陸作家的書,不克不及直接產生關系,需求一個噴鼻港代表人,“代表人持此委托書方能和臺灣出書社訂合同。臺灣政府誇大,必需有合同,並且必需給稿費,——版稅”。汪曾祺表現曾經批准由古劍擔負代表人,并修理一句“他當然會收一些傭金的”。合同,版稅,代表,傭金,這些詞匯,對于持久生涯在打算經濟稿酬周遭的狀況中的作家來說,是相當生疏的,也是需求往漸漸順應的。汪曾祺由是在信末感歎:“我這才了解,良多作家對稿費盤算長短常精明的。”[41]

這確切是一套對于汪曾祺等中國年夜陸作家來說,相當生疏的市場化的出書系統。從“用美金付版稅,按訂價的8%盤算”,到“港臺的風尚 ,作品後面有七八張照片”[42],“我的小說集在臺灣曾經出書,書名改為《寂寞與暖和》。這是為了貿易的需求”[43],再到給古華信里直接問“文季社的《靈與肉》收進我的《黃油烙餅》,給稿費嗎?”[44]看得出汪曾祺也在與家人一路,調劑著對作品出書獲酬的認知,尤其隨之呈現的古劍、施叔青等人對港臺出書代表權的爭取,想必也令汪曾祺頗為頭疼。臺灣作家黃凡勸汪曾祺干脆“賣斷”,即一次把版稅付清,以后重版幾多次不論,這對汪曾祺也是一種新的常識:“年夜陸無版稅軌制,本來這玩意很復雜”[45]。

“這玩意”的復雜水平在10月3日的家信中達到了顛峰:

施叔青來信,又是請求我的書在臺灣出書委托她擔任版權的事。我給她回信,說《晚飯花集》可以受權給她,自全集不克不及。由於自全集小說部門年夜部門與小說選及《晚飯花集》相重,按臺灣的出書法,會損及新地出書社的好處,會進行訴訟的。林斤瀾說在港臺出版不宜穩紮穩打,亦是。但古劍、施叔青都算是老伴侶了。欠好謝絕。

臺灣作家蔣勛(我和他對門居,關系甚好)告我,《結合文學》又轉錄發載了我的《安泰居》,他又將《金冬心》復印寄給一家雜志,這都是敷衍稿費的。古劍來信說他將為我的《黃油烙餅》及《結合文學》所載的六篇小說爭奪稿費。

汪曾祺對周遭的狀況與本身認識的變更是有自發的,他半惡作劇地自嘲:“到了美國,變得加倍practical,這是周遭的狀況使然。”但他異樣也是義正詞嚴地在信中高呼:“為了你,你們,卉卉,我得多掙一點錢。我要為卉卉賺大錢!”[46]此時的汪曾祺,仿佛又回到了1946年,跟沈從文在信復興致勃勃地會商稿所需支出途的狀況,估量也是“周遭的狀況使然”。汪曾祺家信中說的“回國之后,我又會縮到硬殼里往的”,或許不只是指“不期而遇的人,卻會表示出那么多的情感”[47],也包含了“加倍practical”的部門。

代表權的爭取終極以“好處均沾”的方法停止,《寂寞和暖和》受權給了古劍,《晚飯花集》受權給了施叔青。汪曾祺還承諾說《晚翠文談》與來歲將出的散文集也受權給古劍[48]。能夠是漸漸習氣了海內世界“言利”的交通方法,汪曾祺在信中談到不想再給《至公報》撰稿,“由於稿費太低”,并且還反過去吩咐古劍,讓他跟新地出書社的老板郭楓打交道,“不用太墨客氣”[49],現實上,汪曾祺與郭楓在愛荷華晤談兩次,“茫無頭緒”,既不看合約樣本,也沒有談版稅幾多,終極仍是“一切事宜,如版稅、編纂費等等”,“你都和古劍談吧”。——此時《寂寞和暖和》曾經售出上千冊,合約竟然尚未簽署,也足見汪曾祺版權認識的淡漠[50]。

正因這般,從家信中也舞蹈教室能看出汪曾祺的不堪其煩:

已接許以祺從休斯敦寄來臺灣結合文學出書社委托他作為出書社代表人和我訂版權讓渡契約(此次是出書社找了代表人,不是我找代表人)。兩種,一種是第一版付10%版稅,以后延續;一種是一次付清版稅(即所謂“買斷”),五萬新臺幣,折合美金1500元。我偏向于后一種,免得以后啰嗦!不外我兩種都簽了,由他考慮。臺灣出版很快,交稿后十天即可出版。這本書能夠來歲一仲春即出。拿它1500$再說。[51]

汪曾祺的美國之行,在文明認識、中西文明比擬等方面,對于汪曾祺后期創作的影響宏大,在美時代創作的《聊齋新義》也組成其“頹齡變法”的開始,而隨同美國之行一直的版權會談與稿酬支付,卻持之以恆團亂麻,理不明白。汪曾祺1987年12月22日返京之后,于次年1月底致古劍的信中,算是對這一團亂麻做了一個告終。從信中看來,汪曾祺依然沒能明白把握臺灣出書的各類情形,只能是“想當然耳”:

新地版稅寄到,此事總算有了下落,甚好。你信上說“他只寄來你的8%版稅701美金”,“只寄來”意思不很明白。是只寄來我的版稅,他人的未寄到;仍是只寄來我的版稅,未寄來你應得的編纂費?我不了解你和郭楓最后交涉的成果,是他付我8%,另付你2%編纂費;仍是“杭巴朗”付8%,此中包含你的編纂費?假如一共付8%,按臺灣通例,此中應有2%的編纂費(郭有一次給我寫信時說及)。假如是第二種情形,請按郭所說“通例”打點,即你應從版稅中扣除2%。公務公辦,請不用客套。米珠薪桂,噴鼻港居年夜不易。你為我的事費了良多心力,取此2%當為問心無愧。

汪曾祺究竟是刻薄人,幾回再三告知古劍:“你應得之數,辦lawyer 證書的250元(HK),及你代購水管所墊的錢,請一并扣取。剩下的錢(我不會算賬,不了解還有幾多),暫存你處,俟有便人到北京時托他帶來即可。”同時又以施叔青為例,給古劍出主張:“你如再編年夜陸作家的書,應當想點‘名堂’。施叔青搞了和我的‘對談’以代序,不單書出易銷,她單是頒發的稿費就不少(‘對談’重要是我的話,稿費卻回她得,真聰慧)。”[52]話里大要也包含著打趣似的不滿。

汪曾祺的結論是:“總而言之,既要在本錢主義世界中搞一點文明傳佈任務而不致‘倒貼’,得想點‘招’。”[53]

稿費與文學之關系:公個性表達與“無動于衷”

當我們借用汪曾祺手札中記錄來會商古代稿酬軌制下的作家心態時,應當明白熟悉到,手札(尤其家信)中的話,究竟屬于私家化表達,汪曾祺寫信之時,未必會心識到有一天這些內在的事務會公之于世,被人援用、研討、會商。作家心態是很復雜的組成,需求聯合公個性表達與私家化表達停止剖析,即便同屬于私家化表達,也要區分分歧場所與語境。可以想象,假如不是面臨老婆或代表人,有些話汪曾祺應不會宣之于口(公然頒發的《美國度書》《美國短簡》均不觸及稿費支出與版權之爭)。1988年10月28日,汪曾祺到合肥講座,河南作家墨白問及邇來出書事宜:

我說,比來又有啥集子?

汪老說,臺灣出了一本。

我說,稿費幾多?

汪老淡淡地一笑,說,忘了。

我不再言語,了解本身問了一句不應問的話。[54]

“探聽支出”是東方社會社交忌諱,墨白不知深淺地貿然提問,潛認識里的邏輯年夜約與中國年夜陸1949年之后的稿費尺度固定化、小我支出公然化有關。從他問“稿費幾多”可以揣知,墨白那時也沒有“版稅”這一概念,當然也熟悉不到在“本錢主義文明世界”,稿酬數額曾經屬于出書方與作家之間的貿易秘密。這一點,汪曾祺在國際周遭的狀況中,也未必能有敏感的認識。他在1988年5月26日寫作的《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悼念沈從文教員》中,即流露了《沈從文文集》的稿費情形:

一家人于錢上都看得很淡。《沈從文文集》的稿費寄到,九千多元,大要開過家庭會議,又從存款中掏出幾百元,湊成一萬,寄抵家鄉辦學。[55]

文章意圖在于嘉獎教員一家的恬澹,但也可以從中看出那時言論周遭的狀況對于這種稿費數額的流露無所措意,緣由即在于出書社的稿酬基礎是固定且公然的,一部文集幾多字,能收幾多稿費,基礎可以推算而得。可是關系到“臺灣出版”,連汪曾祺都了解,“稿費幾多”不是可以隨意示人的。

總的來說,汪曾祺在公個性表達中,簡直不曾說起本身的稿費數量。如1982年向北京京劇院提交的補發任務證陳述中闡明“我因急用(有一筆較多的稿費待取)”[56],1991年為國民文學出書社《汪曾祺全集》所作“代序”《撿石子兒》說“當然,還可以有一點稿費”[57],1993年《老董》說起“我寫了《國子監》,得了一點稿費”[58]。除了要闡明補辦任務證的急切性應用了“較多”,凡是的說法都是“一點稿費”。這種表達背后的心思動因年夜致可以回結為:

(一) 士年夜夫“口不言利”的傳統使然。在儒家不雅念下,常識辦事于教化,而貿易恰好是義的方面,所以“真正的學者為啟發教化和品德接續而創作,非為利而作”[59]。近代報人王韜曾描寫那時的言論:“中國遇有新法可獲利者則必吃醋之,認為孔孟之書俱在,未嘗教人熔取金銀以獲利也,凡市利者則目之為鄙夫。”[60]這種“重義輕利”的不雅念一向延續至今。

(二) 曩昔年月的余悸猶存。“文革”前夜與“文革”後期,文藝界大舉批評“三名三高”(名作家、名演員、名導演,高薪水、高稿酬、高獎金)的“資產階層法權思惟”,給良多文藝界人士心里留下了很年夜暗影。系列電視劇《編纂部的故事》第14-15集描述了一位叫張名高(即暗射“三名三高”)的作家,利慾熏心,在兩家雜志之間擺佈逢源,囤積居奇。電視劇的書寫,某種意義上也反應了這場批評在大眾心思上的投影。

(三) “五四”文學傳統的深入影響。汪曾祺是“五四之子”,在他的文學教導中,有數先輩都曾談到過寫作的意義——當然不只僅是稿費可以權衡的。新文學家也曾將賣文為生的淺顯小說作者一概斥為“文丐”。早年受過新文學活動感化的宮白羽,批評本身后來創作武俠小說是“周遭的狀況與飯碗結合起來”的強迫,將“這些無聊文字竟能出書,竟有了銷場”,稱之為“華北文壇的羞辱”[61]。如許的創作心態與趙樹理等作家不領稿費的舉措,有著內涵的相通之處,對于后輩如汪曾祺的影響異樣宏大。

最后一點的影響大要是最內涵、最深層的。并不是只要后來的反動作家才視稿酬若無物,早在1920年月,魯迅就曾因“魯迅接收補助,為錢寫作”的謊言而年夜動怒火:

我在先前,原來也還無須賣文糊口的,拿筆的開端,是在應伴侶的請求。不外年夜約心里原也躲著一點不服,是以動起筆來,每難免露些憤言激語,近于煽動青年的樣子。段祺瑞在朝之際,雖頗有天然了謊言,但我敢說,我們所做的那些工具,決不沾別國的半個盧布,闊人的一文補助,或許書展的一點稿費。我也不想充“文學家”,所以也從不連繫一班同伙的批駁家叫好。幾本小說銷到上萬,是我想也沒有想到的。[62]

汪曾祺文學途徑上的伯樂之一巴金1980年訪日時也曾自言:“我寫作一不是為了營生,二不是為了知名,固然我也要吃飯,可是我到四十歲才成婚,一小我花不了幾多錢。我寫作是為著同仇敵戰斗。”[63]另一位伯樂趙樹理面臨美國記者“他們抽剝了你,在我們美國,你早已成為百萬財主了”的質疑,答覆是“我們各行各業之間分工分歧,這中心沒有抽剝與被抽剝的題目”,“我是寫小說來為國民辦事”[64]。這些公個性表達,未必道出了實情的復雜(道義與飯碗可得而兼),但可以說,“著書不為稻梁謀”是“五四”文學傳統的一種“政治對的”。有名導演張藝謀,立志從事文藝行當后,將名字從“張詒謀”改為“張藝謀”,就是很好的例證。[65]

在私家化表達中,汪曾祺盡管有半惡作劇的“我要為卉卉賺大錢”和“抓緊時光掙掙稿費”的說法[66],但異樣在家信中,他亦有更“年夜局不雅”的考量:

我決議把《聊齋新義》先在《華裔日報》頒發一下。臺灣來的黃凡盼望我給臺灣的《結合文學》,說是稿費很高,每一個字一角五分美金。但如在臺灣頒發,國際就欠好再頒發。在美國頒發,國際發,無此題目。《華裔日報》是右派報紙,也應當支撐他們一下。人不克不及凈為錢著想,也得斟酌政治。[67]

不外,汪曾祺很快消除了“如在臺灣頒發,國際就欠好再頒發”的掛念,把新寫好的四篇《聊齋新義》給了陳映真一份,讓其在主編的《人世》頒發,并自我辯解道:“假如帶了原稿回年夜陸頒發,就成了一稿三投,——臺灣、美國、年夜陸。這種做法在國外絕不稀罕。”汪曾祺表示出了對境外頒發通例的認同,由於這種做法最合適作家的好處。

但與此同時,汪曾祺有著甦醒的執拗,他不再隱諱“一稿三投”,但保持不克不及“為寫而寫,為錢而寫”:

古華叫我再趕出十篇聊齋來,湊一本書交陳映真在臺灣人世出書社出書。我不想如許干。我改編《聊齋》,是實驗性的。這四篇是我斟酌得比擬成熟的,有我的見解。趕寫十篇,就是為寫而寫,為錢而寫,東西的品質確定不會好。[68]

觸及到本身“留白”的創作理念,汪曾祺決不當協,他在愛荷華寫作打算“創作生活”會上,拋開了在國際寫好、由施松卿譯為英文的稿子,從中國繪畫談到中國文學,誇大“空缺在中國藝術里的主要感化”,末尾說:

一個小說家,不該把本身了解的生涯所有的告知讀者,只能告知讀者一小部門,其余的讓讀者往想象,往思考,往彌補,往完成。我以為小說是作者和讀者配合完成的。一篇小說,在作者寫出和讀者讀了之后,創作的經過歷程才完成。留出空缺,是對讀者的尊敬。

是以我的小說越寫越短。(笑)

如許,對我當然是有喪失的,由於我的稿費會很少。(笑)

可是我從創作的快活中可以獲得抵償。(笑)

我想這是值得的。(笑)[69]

回國之后,汪曾祺也屢次談到“稿費與文學”的關系,他簡直是在高聲呼吁:要少寫!哪怕稿費上吃虧!1993年8月3日,在湖南婁底地域文學陳述會上,汪曾祺談到了與愛荷華講話相似的內在的事務:

要使小說說話有更多的暗示性,獨一的措施是盡量少寫,能不寫的就不寫。不寫的,讓讀者往寫。前人說:“以己極少許,勝人多多許”,寫少了,現實上是寫多了,這是上算的事。——當然,如許稿費就會少了。——一個作家莫非是為稿費在世的么?[70]

1996年12月20日,汪曾祺在與廣西作家何培嵩扳談時,針對面前目今小說創作的弊病,再次誇大“寧可少拿稿費,也要留白”:

“今朝的小說特殊是長篇,都寫得太滿!我呼吁寧可少拿稿費,也要留白。留白才有樂律美,你看中國的盡句藝術多了不起,不填滿,給人留下的想象空間。20世紀作家與讀者關系和19世紀年夜不雷同,19世紀作者是天主——如巴爾扎克,像對世界一無所知,讀者就成了‘傻瓜’。20世紀讀者介入認識很強,作者應當信任:讀者沒時光寫,而你有;是以,你不克不及高屋建瓴,君臨讀者之上……”[71]

這段話不由讓人聯想到與汪曾祺同歲、公認是市場與媒體驕子的作家張愛玲,在1978年表達過相似的不雅點,重點異樣在于尊敬中國文字與中國文學的特色,激烈否決任何無需要的冗余:

我一貫最觀賞中文的所謂“禿頂句子”——舊詩里與白話內一樣多,譯詩者例必代加“我”字。第三人稱的one較近原意。——這種輕靈超脫是中文的一個特點。所以每次看到比誰都啰唆包袱的“三、四個”“七、八個”,我老是像給針扎了一下,可是當即又想著:“唉!多拿一個字的稿費,又有什么欠好?”不論看見幾多次,永遠是這撳鈕反映,一刺,接著一聲暗嘆。[72]

總而不雅之,這又何嘗不是20世紀對中文最敏感的兩位作家,對稿費軌制“隱形的抗議”:按字數付出文章稿酬,與按頁數售賣冊本一樣,都是對作品智力含量的疏忽。異樣,以稿酬支出權衡作家的位置,也是花費社會對文學尺度的鄙棄。回不雅汪曾祺面臨“稿費幾多”的問話,用“忘了”來抵抗,生怕也不只僅是諱言“利”那么簡略。正如汪曾祺批駁北京市道上“字的災害”:“劉炳森和李鐸應當認識到本身的社會義務,除了照料老板、司理的貿易心思(他們的字寫成某種樣子能夠受了賣主的鼓動),也照料一下市平易近的審美心思。你們有沒有興趣識到,你們的字對北京的市容是有影響的?”[73]實在亦可移用以批駁利慾熏心的花費性文學。

1993年噴鼻港記者采訪汪曾祺,問他:“對市場經濟若何看?”汪曾祺直抒己見地回應:“假如問市場經濟對我的創作有什么影響,我的答覆是:‘無動于衷!’”“我以為共享空間文學不會被市場經濟所擺佈,世界上很多國度早就履行了市場經濟,照樣寫出了不朽的名著。不論未來市場經濟如何成長,我都要持續寫作,只要寫作能證實我的存在,使人能摸到我的價值,使我為這個世界再增添點工具。寫作是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貧寒的,一些中青年作家耐不住,多半是由於沒有過過吃不上飯的日子。我餐與加入過很多貴氣奢華的宴會,卻從不牽掛,由於每次都不飽。我本身的生涯很貧寒,在我看來,一碗爆肚要比一碗鮑魚好吃得多。這叫做安貧樂道吧!”[74]

多年以后,還有良多人記得汪曾祺的答覆,王蒙曾在公然講話時提到:曾有記者采訪已故老作家汪曾祺師長教師,問及市場經濟成長對于文學創作有何影響,汪老答覆說“我對市場經濟的成長無動于衷”。王蒙對汪曾祺的話表現贊成,以為“市場經濟和文學是兩碼事”。[75]

從市場化的1940年月將文學創作與營生分別,到異樣市場化的1990年月,公然表現對市場經濟“無動于衷”,汪曾祺似乎走過了一個輪回。他代表了口不言錢的“高派遣”與同心專心投機的“市場派”兩類作家之外的一種作家:他們不排擠以作品換取金錢,也享用古代物資生涯的方便,更惡感以高尚或純潔的名義褫奪創作者的符合法規權力,但他們在“義利之辯”的二分法之外,別樹尺度,謝絕讓其它原因攪擾對寫作的文學性評判,終其平生保持本身的社會義務與審美檔次。

但是,即便平生從未廢棄對審美尺度的苦守,汪曾祺的稿酬心態依然經過的事況了一個變更的經過歷程。這種心態變更,感化于作家的創作,顯晦紛歧。汪曾祺固然在公然性表達中誇大“對市場經濟無動于衷”,但潛伏的影響仍然存在,這一點無須諱言,反而應當停止更深刻的切磋。

注釋:

[1]如郭延禮:《傳媒、稿酬與近代作家的個人工作化》,《齊魯學刊》1999年第6期;陳定家:《中國稿酬軌制的變遷及其對藝術生孩子的影響》,《江漢論壇》2001第9期;周林:《新中國稿酬軌制演化與作者位置的變更》,《韶關學院學報(社會迷信版)》2002年第8期;溫奉橋,李萌羽:《古代報刊、稿費軌制與張恨水小說——張恨水小說古代性的一個正面》,《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迷信版)》2005年第6期;陳偉軍:《著書不為衣食計——“十七年”稿酬軌制的流變與作家的保存方法》,《社會迷信陣線》2006年第1期;郝強盛:《“十七年”文藝稿酬軌制研討》,《江海學刊》2006年第4期;葉中強:《稿費、版稅軌制的樹立與近古代文人的天生》,《上海年夜學學報(社會迷信版)》2006年第5期;王龍洋,顏敏:《申報報館稿酬制對文學副刊的影響》,《中國出書》2012年第24期;孔正毅,王曼芬:《稿費軌制與近代中國出書業》,《中國編纂》2017年第6期;黃發有:《稿酬軌制與“十七年”文先生產》,《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8年第2;褚金勇:《報刊、稿酬與中國近代文人書寫的“義利之辨”》,《文明與傳佈》2020第6期,等等。

[2]拜見畢文君、俞思超:《稿酬軌制與今世文先生產——以汪曾祺手札為中間》,《今世作家評論》2020年第6期。

[3]李潔非:《文學史微察看》,第3頁,北京:生涯·唸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4]汪曾祺屢次提出這一說法,分見《〈汪曾祺短篇小說選〉自序》(1981)、《小說創作隨談》(1982)、《關于作家和創作》(1988)、《我的創作生活》(1990)及1982年2月22日致陸建華信。

[5]拜見《文藝史料學的題目與方式研究會紀要》楊早講話,《南邊文壇》2021年第1期。

[6]汪明:《舊事雜憶》,《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第354頁,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00。

[7]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選集》第5卷,第118、11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汪曾祺最後憶及此事,見《沈從文的寂寞》,《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1985年第2期。

[8]即如“有個汪曾祺,未來必有年夜成績”相似的獎掖。沈從文:《19410203 復施蟄存》,《沈從文選集》第18卷,第391頁,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

[9]見汪曾祺:《日規》,《汪曾祺選集》第3卷,第8-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一說貸金每月16元,《新華日報》1940年9月2日,引自陳明遠:《那時的文明界》,第106頁,太原:山西國民出書社,2011。

[10]巫寧坤:《東北聯年夜的茶館文明——留念東北聯年夜建校七十周年》,《茶博覽》2009年第3期。

[11]楊毓珉:《舊事如煙——悼念故交汪曾祺》,《中國京劇》1997年第4期。

[12]《440418 致朱奎元》,《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4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13]《440509 致朱奎元》,《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14]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汪曾祺選集》第5卷,第121-122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15]拜見楊早:《1946年:汪曾祺小說主體作風的出發點——以〈老魯〉為例》,《文藝爭叫》2020年第12期。

[16]《470715/16 致沈從文》,《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31-32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17]“這里一切的是發生一塊錢兩塊錢一千字的一支筆,與那不值價的腦筋……沒有文章寄往,誰能有這種膽子先盡我拿三十五十稿費沒有?我可以憑信譽或其他向誰借債一個錢沒有?如有三百塊錢就可以把我的一家從痛楚中救出,我從什么處所可以憑空寫出三十萬字文章?”沈從文:《一個天賦的通訊》,《沈從文選集》第4卷,第333頁,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

[18]汪曾祺:《481130/1201 致黃裳》,《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4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19]《470715/16 致沈從文》,《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31-32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20]《兩棲雜述》,《汪曾祺選集》第9卷,第199-200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21]《禮拜天》,《汪曾祺選集》第2卷,第356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關于汪曾祺在上海的寫作狀態,拜見楊早、凌云嵐:《1946年:汪曾祺小說主體作風的出發點——以〈老魯〉為例》,《文藝爭叫》2020年第12期。

[22]汪朗:《歲月留痕》,《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第74頁,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00。

[23]鄧友梅:《再說汪曾祺》,《文學不受拘束談》1997年第6期。

[24]汪朗:《歲月留痕》,《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第78頁,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00。

[25]周正兵:《1958年的稿酬軌制》,《中國出書》2015年第1期。

[26]趙樹理:《回想汗青,熟悉本身(摘錄)》,《趙樹理選集》第5卷,第413頁,太原:北岳文藝出書社,2000。

[27]黃發有:《稿酬軌制與“十七年”文先生產》,《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2018年第2期。

[28]沈仁干、鐘穎科:《版權法淺談》,第47頁,北京:法令出書社,1982。

[29]汪朗:《歲月留痕》,《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第98頁,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00。

[30]方厚樞:《新中國稿酬軌制50年事事(1961-1971)》,《出書經濟》2000年第5期。

[31]方厚樞:《新中國稿酬軌制50年事事(1956-1960)》,《出書經濟》2000年第4期。

[32][美]安守廉著、李琛譯:《竊書為雅罪——中漢文化中的常識產權法》,第70頁,北京:法令出書社,2010。

[33]馮驥才:《凌汛:1977-1979朝內年夜街166號》,第6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34]方厚樞:《五十年的劇變》,《出書迷信》1999年第3期。

[35]馮驥才曾回想本身在“文革”時代介入連環畫創作的念頭:“‘文革’之前我方才開端在報刊上頒發文章和畫,初嘗到本身手寫的文字釀成鉛字時的歡欣,但現在如許的事中止了。……沒想到連環畫竟然還可以簽名,只是沒有稿費,沒有稿費我也愿意試一試。我了解,單靠寫連環畫劇本是不會成天氣的,但可以證明一下本身。”馮驥才:《冰河:1966—1976無路可逃》,第176-177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6。

[36]馮驥才:《凌汛:1977-1979朝內年夜街166號》,第4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37]《1949.10~1999年稿酬軌制變更情形簡表》,《出書經濟》2001年第3期。

[38]汪曾祺:《830613 致弘征》,《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11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39]汪曾祺:《951027 致劉琛》,《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32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0]馮驥才:《急流中:1979-19我與新時代文學》,第4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1]汪曾祺:《870902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194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2]汪曾祺:《870906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197-19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3]汪曾祺:《871016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16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4]汪曾祺:《870917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0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5]“我在臺灣出的小說集,幾小我要今世理人。古劍來信說,‘要亂套’。”汪曾祺:《870920/21/22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06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6]汪曾祺:《871003/05/06/07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10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7]汪曾祺:《871020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1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8]汪曾祺:《871028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24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49]汪曾祺:《871202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42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0]汪曾祺:《871124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36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1]汪曾祺:《871206/27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44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2]汪曾祺:《880125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50-251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3]汪曾祺:《880110 致古劍》,《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4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4]墨白:《汪曾祺的恬澹》,〈中華唸書報〉2012年2月1日。

[55]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悼念沈從文教員》,《汪曾祺選集》第5卷,第122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6]汪曾祺:《陳述》,《汪曾祺選集》第11卷,第300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7]汪曾祺:《撿石子兒》,《汪曾祺選集》第10卷,第165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8]汪曾祺:《老董》,《汪曾祺選集》第6卷,第14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59][美]安守廉著、李琛譯:《竊書為雅罪——中漢文化中的常識產權法》,第33頁,北京:法令出書社,2010。

[60]《申報》引《輪迴日報》語,1874年12月22日。

[61]白羽:《口實·自序》,《口實》,天津正華黌舍出書部,1939。引自王振良、張元卿編《竹心集——宮白羽師長教師文錄》,第3頁,天津:天津國民出書社,2015。

[62]魯迅:《通訊》,《三閑集》,瑜伽教室《魯迅選集》第4卷,97-9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

[63]巴金:《我和文學——一九八○年四月十一日在japan(日本)京都“文明報告會”上的講話》,《摸索集》,《巴金選集》第16卷,第26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1991。

[64]李士德:《用寫小說來為國民辦事——王中青同道憶趙樹理》,《趙樹理憶念錄》,第115-116頁,長春:長春出書社,1990。

[65]黃曉陽:《印象中國:張藝謀傳》,第22頁,北京:華夏出書社,2008。

[66]“1997年5月,爸從四川餐與加入‘五糧液筆會’回來,感到有點不舒暢,都認為是累的,我們勸他好好歇息。爸笑著說:‘哪兒有那么嬌氣?’他說還得抓緊時光‘掙掙稿費’。”汪明:《舊事雜憶》,《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第376頁,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00。

[67]汪曾祺:《871007/12/13/16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1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68]汪曾祺:《871020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18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69]汪曾祺:《870929 致施松卿》,《汪曾祺選集》第12卷,第208-209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70]汪曾祺:《思惟·說話·構造》,《汪曾祺選集》第10卷,第296-297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71]何培嵩:《汪老談文學》,《南邊文壇》1997年第5期。

[72]張愛玲《對古代中文的一點小看法》,《重訪邊城》,第108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書社,2009。

[73]汪曾祺:《字的災害》,原載1988年6月5日《光亮日報》,《汪曾祺選集》第9卷,第473頁,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

[74]《噴鼻港作家》第31期,1993年4月15日。轉引自蘇北:《汪曾祺的金錢不雅》,《錢江晚報》2013年7月11日。

[75]“一向有不雅點說市場經濟摧毀了文學,我所親愛的一位老作家提出了,說冒著仇敵的鈔票進步。仇敵的鈔票來了,你發出來交給反動不就完了嘛!那鈔票能把人打逝世嗎?”文松輝、方曄云:《年夜清復辟了?王蒙質疑“越陳舊越推重”的文明景象》,國民網2009年09月28日。

分類:未分類

搶先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由 Compete Themes 設計的 Author 佈景主題